[攀岩] 淺談抱石 (Bouldering) 2

--

前一篇文後,又過了幾個月,再來分享一下攀岩資歷半年-1年之間的新體悟.

1)多嘗試不同種類/風格的攀岩

攀岩是一個滿地利的活動,蠻多人下班後固定去同個岩館攀岩,可能是因為比較近,或是因為喜歡這間岩館的風格. 但站在發展&精進攀岩技巧的角度,我會建議可以跳出舒適圈,爬一些不一樣路線.

從爬同個岩館自己擅長風格以外的路線開始,到爬一些不喜歡或是不擅長的路線,接著開始爬不同的岩館(上海工作表示羨慕台北人,岩館多、換線又快),再到嘗試抱石以外的攀岩,像是頂繩、先鋒等(非選手好像不太會碰到速度),不喜歡被既定路線限制的人可以嘗試戶外上攀&抱石. 這些攀爬種類與岩館,各有各的有趣之處,也各自有其需要注意及加強的面相.

爬的廣之後,你會開始把不同攀岩風格內化,然後發展出更全面的攀爬風格與技巧.

2)核心&踩腳的重要

爬到現在快一年,雖然感到指力和上肢力量還是嚴重不足,不過在這兩個面相之前,我覺得核心&踩腳是更為重要的課題.

強壯有力的核心可以幫助你更穩定身體,避免不必要的耗力;而當你習慣踩腳的施力跟手一樣看重時,你會發現藉由踩腳的反作用力,可以幫助節省許多上肢的用力. 比起一直覺得自己上肢力量不足,加強這兩部分的能力,可以讓你在更短的時間內提升攀岩能力.

踩腳可以不只用腳尖而已,照片翻攝於<<攀岩技術教本>> by 東 秀磯

以我自己的經驗&前輩的結論 (<<Training for Climbing>> by Eric J. Horst),V4以下不需要進行額外的重訓&指力訓練,只要靠著多爬(一週至少2次的頻率)就可以有效提升攀岩技巧與基本身體素質.

3)盡量一開始不看Beta,而是嘗試自己解線

Beta是指爬這個路線的資訊,通常是看別人的解法,或是沒看過怎麼解,不過聽別人講難關 (Crux)在哪.

我覺得攀岩有趣之處在於你要動腦去想怎麼爬路線,有點像解謎一樣. 在參加過7月份的原岩盃以及幾次野攀之後,感受尤其深. 一直看著別人的Beta爬線,感覺就像你只是在執行攀岩這個動作而已,但並沒有享受到定線員出題&你解題的這個樂趣.

不看Beta的好處還有,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身高、力氣、柔軟度等),過同一條路線的方式未必相同,所以腦海中沒有定見,可以讓你更自由的去解這條路線. 或許你可以從自己的身體優勢&素質中,找到更有效率或是創意的解法,我覺得比起只是為了過路線而過(雖然這也很重要),try & error的過程也同樣重要與好玩.

4)將級數&完攀的重要性看低

雖然還是會看級數爬線,不過我現在習慣自己觀察路線覺得是否攀爬. 就像戶外上攀的難度是由線路最難的部分決定,抱石也一樣,即使是V8的路線也不一定整條都是V8的難度. 嘗試攀爬這些路線可以讓你有更多機會嘗試不同種類/風格的路線,同時可以讓你知道要到這些級數的路線還缺少哪些技巧與能力,運氣好一點,被你撿到軟一點的高級數路線或是剛好是適合你的路線,可以讓你建立自信心,幫助進步(攀岩是一個很吃自信心的運動,可以回想一下有些線沒過之前覺得TM難,但解過之後,原本的難點變得跟喝水一樣簡單).

有些路線即使沒解完,但是你能從中掌握到一些幫助進步的技巧,可以讓你在未來解其他線路時應用上. 這種學到新技巧與進步的感覺是讓我一直著迷攀岩的原因,我覺得跟動腦解線的過程同樣吸引我.

最後附上近期爬過比較喜歡的路線作為爬到目前為止快一年的成績單,希望下次審視自己的時候能看到明顯的進步!

相關文章:

[攀岩] 淺談抱石 (Bouldering)

[攀岩] 所以我說那個感受度呢?(1) 培養良好感受度的前提-良好的身體排列與狀態

[攀岩] 所以我說那個感受度呢?(2) 訓練以外的進步要素-放鬆與伸展

[攀岩] 所以我說那個感受度呢?(3) 攀岩前中後的暖身與放鬆

[攀岩] 所以我說那個感受度呢?(4) 初學者的攀岩建議及其他增加身體感受度的方式

[攀岩] 總是有傷?你該重新檢視發力模式了

[攀岩] 攀岩如何改變一個地方?Joe’s Valley of United States紀錄片觀後感

[體適能] 業餘健身愛好者在職自學考取ACE-CPT(美國運動委員會-私人教練專業證照認證)考試準備 & 心得(英文考試)

[體適能] 如何成功減肥又不復胖? 我的減肥經驗分享

--

--

曾奕智 Peter Tseng
曾奕智 Peter Tseng

Written by 曾奕智 Peter Tseng

自我探索/攀岩/體適能/咖啡 天津/上海/蘇州/台北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