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娛樂至死》摘要&心得

英文書名:<<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by Neil Postman

1985年出版的書,講的是傳播媒介的變化對資訊吸收&社會的影響. 那時候作者呼籲的是電視,但即使是35年後的現在,書中的情境依然適用.

1)作者從「媒介的隱喻性」出發,表達一個新的技術或媒介誕生後,在原有功能以外,不這麼直接或是隱含的影響.

像是手錶是時間的媒介,以功能性而言讓我們便於管理&安排時間,但是另一方面也迫使我們捨棄「日出而起,日落而休」的自然作息,或是成為分秒必較的時間奴役;而電視,雖然一開始目的是作為資訊的媒介,但由於其緊湊、避免冗長的特性,而導致我們漸漸養成不去深入思考的習慣.

2)電報的發明雖然增進了遠端的資訊流通,但也促使了資訊量的暴增,使得我們從本來只關心生活周遭、與自己有關的資訊,變成了可以獲取各式各樣的資訊. 重點是,很多資訊其實與我們並沒有多大關係,獲取過多的資訊反而會使我們對資訊麻木,因此忽略了對我們有用的資訊以及獲得這些資訊後應有的思考.

3)閱讀文字,你需要去了解這篇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的脈絡,所以讀者必須去理解這篇文章背後的「歷史」;但影像或圖片呈現的是「當下」,雖然不見得是有意,但會逐漸讓受眾變得不去思考這些內容背後的脈絡及邏輯.

4)同時,因為電視或這些網路媒體的特性,如果講的太嚴肅、深入或不夠吸引人、不夠有趣,就無法吸引受眾. 所以漸漸的,媒體的本質從原本單純傳遞內容,變成精心策劃的一場秀. 不管是面貌姣好的主播、政客、演員等,或是節目、播報的形式,甚至連應該是超脫世俗的宗教節目,會吸引觀眾收看的重點已經不是內容本質的好壞,而是這個表演有沒有吸引人.

所以媒介的進步或更新本身就不可能中性,因為不同媒介要達到廣泛傳播的形式或方法本來就不同,當現今主流媒介是以外表(雖然很多人可能不這麼認為)做呈現時,漸漸減少的篩選及思考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以上摘要可能有記錯或是不自覺加上自己的想法,但其實我在看這本書之前就已經養成了只看自己有興趣或是能跟自己生活做連結的內容的習慣(雖然還是常常習慣性滑手機看動態).

看了這麼多他人對各種事情的觀點(可能你還覺得寫的很好、很深入)、這麼多冷知識、這麼多有的沒的資訊,到底對你生活有什麼幫助?對你自己有什麼提升?

壓力很大想耍廢?純粹是為了娛樂?

其實作者或是我都沒有反對娛樂在放鬆、舒緩及調適心情的作用,但重點是,太多了. 有需要深入思考的時事、跟我們息息相關的政府訊息、重大的社會議題,或是那些真正跟我們有物理上連結的,不管是家人親戚朋友同事的消息,都是我們(優先順序上而言)應該要留意的,但卻因為資訊的氾濫及傳播方式的特性,我們漸漸失去了篩選、思考,甚至是展現同理心的能力.

傳播的本質應該是幫助人獲取資訊,而不該是反過來讓人失去一個人應具備的本質與能力.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警惕自己(雖然我一直在留意了),也給其他還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的人一些想法.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曾奕智 Peter Tseng
曾奕智 Peter Tseng

Written by 曾奕智 Peter Tseng

自我探索/攀岩/體適能/咖啡 天津/上海/蘇州/台北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