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轉貼] Re: [心得] 如果可以, 真的建議不要再去創業公司了 — PTT Soft_Job版 by hass231470

曾奕智 Peter Tseng
8 min readMar 23, 2020

--

之前在薪水版看了他回MBA畢業300萬年薪那篇有提到這篇文,搜了一下覺得心有戚戚焉,因此轉貼分享~(終於突破部落格原本只打算放自己原創文章的心魔)

原文連結

我就是前面質疑地圖炮問題的人, 但我看了原po回文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我先說自己也是Big 4背景, 然後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在研究要怎麼交流這件事

最後還是發現終究還是level問題, 討論一個議題一定要分level

不然很容易就離題變成價值觀大混戰

很多內容看似有理, 但實際上就是每個不同層級的人

都跳出來想為自己的層級辯護增加價值

比如要不要打工這件事吧?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

一個建北的說讀書沒用, 要多part-time

一個普通學歷的說讀書沒用, 要多part-time

這兩者鐵定是不一樣的含義

這還是很粗暴的分類, 但很溫和好懂的舉例

因為前者part-time, 人家說的可能是有名的公司實習, 先去磨練做人做事

後面說的part-time, 可能就真的是一般服務業工讀生, 先去磨練做人做事

那這兩者的做人做事其實就是不同的東西, 磨鍊出來當然更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那麼在這個前提下, 大家坐下來討論到底要不要打工?

評論part-time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呼~

當然, 也一定會有公道伯出來分析評論, 最後以天使角度評語

「互相尊重, 沒有所謂對與錯 :) 「

然後大家都說對, 這就是強者該有的修養與境界

最後事情沒下文

但真實世界不是這樣運作, 大多判斷都得下在一瞬間, 而且事情必須要有下文

而這位天使和公道伯, 也不是影響你決策的主要價值和key-man

更不會是站在群體利益的考量上, 帶有聖賢修養的上位者

可能只是一個無聊網友在搭接運時滑手機打發時間

或是路人等紅燈看手機, 等一下要綠燈了趕快下結論

或更甚至是連內容在講什麼都不知道的人, 反正蹭一下

統計有個東西叫做鐘型, 95% vs 5%

雖然不一定完全是世界的樣貌, 但幾乎可以反應大多社會運作的情況

也就是這個理論可以說近乎truth, 而且無關ethics

BUT.. 就是這個BUT是一切的問題

每個人心中的」truth」就是不一樣的, 無關統計

比如說到今天這個話題吧

今天你要是站在Google, Apple, FB, Amazon, 來看其他科技業

等級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這是完全不用說明的客觀事實

如果不知道這差距有多大的人, 是他們自己有問題, 對吧?

除非對科技業完全沒概念的人才會說矽谷和內科差不多吧?

而且我還要補充, 是all functions全面性的巨大差距, 不限IT

包括sales, marketing, finance, operations, services, logistics, everything

為何? 想一下biz scale的差距就知道, 況且都還沒論及各領域的domain knowledge呢

講到這有概念的人應該可以推想出來了 (gap = biz scale x domain knowledge)

如果連這樣的推想都很模糊的, 可以直接按左鍵了

那麼;

一般情況下, 如果你沒有表明或讓人家知道, 那麼一般台灣人會講的科技業

其實就是設備, 代工, 製造, ERP, APP…等等, 包含被捧到神壇上的某些公司

這些就已經是很多人所謂的科技人, 工程師, 甚至什麼大pm小pm等等的

又或近年標籤Tech, Fin, or Fintech, whatever, 還是cryptoxxx這些」比較新的」族群

以上我都還講的是主流大公司, 而非周邊圍繞的中型公司或服務商

就像這篇直接暴力硬分IT和Non-IT也是如此

因為光是這樣, 同樣的名詞, 兩邊的content和level就已天差地遠

但是在我們講溫良恭儉讓優先前, 即使你真的溫良恭儉真心分享

Level不到, 人家就是體會不到

但你還是得溫良恭儉讓, 甚至不能跟人家解釋為什麼

但就是差距, 然後卻又是鐵一般的事實

就像NBA的中鋒, 你覺得他們的運球會差嗎?

MLB的野手, 就不能讓人三上三下? (以上我都沒打錯位置)

我之前有想過寫文章, 出書, 甚至Newsletter我網站都架了

分享多年在矽谷文化, tech, vc的一點經驗

但我還是選在PTT裝瘋賣傻當社會觀察家, 為摸勒?

因為一我有完美主義, 二是我太晚接觸mass communication還有PR了

Too much to talk about it…

然而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在沒有領域知識, 營運經驗, 技術背景下

卻提早藉由社會觀察大眾心理 (或著說是世俗心眼吧) 然後take advantage

這對很多領域專業者的path其實是反過來的

所以多數人都是我看你笨, 你也看我呆, 互相輕視

但真相就是連鄙視鏈裡的內容都可能搞錯了, 根本不同的context

那麼, 要打破這道牆, 我經驗是;

. 負責過一項product & service, revenue是worldwide市場且達到一定程度以上

. 直接負責過一個BU, 包含其day-to-day operations (cross-funtional) 並負責P&L

. 然後以上兩者讓你接觸了真正的marketing和finance, 建立起更宏觀的概念後

通常你就會開腦了

但這種人已經是鄰毛鳳角, 很多小規模程度的BU Head都不一定有這程度

所以要拿捏太難了, 如果沒有面向大眾的志向的話, 還是只能走向菁英小眾

除非你是本來就準備要面向大眾的, 或著是career有所轉變

比如說跑到對岸的李KF, 比如說前H導副手, 也比如說某新科高iq立委

這些人早把面向大眾的鋪陳, 原因, 前提, 背景都做好了

當然我們不知道他們真正初心, 說不定當初只是為BU或Project負責下台

但可以肯定比起他們現在跟原單位做的事, 光是信息同步就跟原本專業無關

但這些在他們原單位組織的時候, 這些都不是問題

所以你看他們能在Google, Apple這樣的地方獲得成功和影響力

但要在外面跟一般眾人分享經驗, 複製這樣的成功

卻不容易, 甚至常常會被嘴怎麼連這連那都不懂

不是Google, Apple出來的嗎?

所以最後還是要回到個人魅力操作, 這也是面向大眾在吸引力上最重要的部分

但不管怎樣, 故事他們都準備好, 就是支持者買不買單而已

他們都不至於會犯到那種低級的錯誤

所以總之, 我又想過這件事

如果一個人抱負也沒這麼大, 甚至也不求出名?

那何必勒?

當鄉民很棒啊, 還可跟大家嘴來嘴去探索社會, 又舒壓

Why Not?

所以我心裡有期待, 能不能看到除了上兩輩已經成為資本家的人外

有沒有同輩, 有辦法突破這個gap, 能用現代的文化和觀點

出來做一些不同的經驗交流, 而不是只能轉職成有神秘感的高人

(我把經歷放寬到50歲以下, 我相信3x歲要有這種程度都不容易)

但根據我多年經驗與觀察, 真的是太難惹…

自己也參加過很多不同社團經驗, 包括開發 (不管是技術還是商業)

創業, VC, 發現有太多疑似高人卻不知所云

其實不外乎是為了刷流量, 然後把這些所聽所聞丟進自己的資料庫

轉化成自己的故事素材, 拿回去增加影響力, 這是真正的目的

(或是找founding, 不管是那種資源管道)

甚至含括到很多提倡者, 影響人, 還有啥podcast主

在餐酒館小酌, 淺聊人生價值與分裂的社會之類

他們要的也是各自腳本運作, 倒不是真的要深研那個主題

但這樣的資訊卻已經成為很多人學習的source

而少數人具備那樣程度的, 光是面對一般人講話怎麼拿捏

就是個問題 (甚至表現起來會讓人覺得你有亞斯…)

而且如果這件事對你是沒報酬的, 那對你根本就沒好處

但以上, 也不是對這些」認真就輸了」的意思

就像讀書不重要, 不是真的不重要

因為講這句話的人, 有些人是背後書堆滿一座山

教授, 有一個教職抬頭

政治人物, 專業面向大眾

他們都有一個工作屬性, 能讓他人覺得這人可以這樣講話理所當然

但如果你」只是」個Google的某單位負責人, 「只是」個Apple的某單位founder

或之類什麼的 (自行套入) 我相信你絕對有很多的累積可以說

但都跟大家一起泡進大眾浴池時, 你的分享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根本就是莫名其妙

更別論討論一些真正的東西, 還會激起一些人的小心思

就拿很多人在講leadership, 很多公司喜歡講未來和vision

你知道有的人是190打PG, 但有的人190只能扛C

一樣打籃球沒錯呀, 但球場會是同一個嗎?

就像前面舉的簡單例子, 不用唸書不是真的不用唸書

但光這句話, 99%人就可以大戰半天了

所以沒有動機的話, 拿這些時間去做自己的也是當然的

所以我開始有點理解, 為何有些人想要增加一些公眾影響力

比如教職, 公職, 或是一些社會身份, community

其實也不是為了名與利 (當然也可能是)

因為有一個面向大眾的名分, 就能縮小一點gap

讓交流更方便, 而不是像烏賊放屁一樣一陣亂後

到底是誰是什麼顏色也分不出來了

只知道最後都是黑的

以上

隨性打, 隨想即寫所以十分口語, 請見諒

想到再補充, 先這樣拋出來看有什麼樣的回應

--

--

曾奕智 Peter Tseng

自我探索/攀岩/體適能/咖啡 天津/上海/蘇州/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