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觀/情感/聯誼] 第一次辦聯誼&近期對交友軟體的心得
因為自己不屬於任何一個團體,不容易被邀請參加其他朋友的社交圈,加上近一年除了工作之外幾乎都是泡在咖啡店&攀岩館,沒認識什麼人,所以上週突發其想,乾脆自己辦聯誼認識新朋友.
其實結果比想像中的好,上週四晚上在自己的臉書上探水溫,這週一公布報名問卷&宣傳,且挑了連假的爛時段,結果還是有16人報名,還有一些其他臨時想參加的人. (全部都用自己臉書宣傳,而且沒有開地球)但因為活動時間的關係,實際上包括我總共8個人參加(1 :1). 其實這樣的人數還滿適中的(我覺得到15–16人應該也還可以),加上主要是朋友&朋友的朋友參加,又有會在安靜時出聲的朋友,所以整體氣氛滿熱絡的,甚至到店家要收店時,其實還有新的話題才剛開始討論.
活動結束的感覺是,其實大家條件都不錯,也有很多讓人覺得有意思的興趣及經歷,但為什麼還是缺乏與其他人發展或相處的機會呢?我自己覺得主要還是跟台灣人的習性有關.
「我想要認識人,但不想要太刻意,最好是參加活動這種自然一點的方式」、「我想認識人,可是又不想要表現的太積極,怕被別人認為我很飢渴、很缺」這麼想的人,可以回想自己在過去半年、一年,到底認識了多少覺得可以進一步認識的潛在對象、或是錯過多少次覺得潛在對象不錯,但沒有進一步交流或發展的機會?
如果目前的生活方式沒辦法讓你跳離現狀,那可能就要思考改變自己的做法或心態.
交友軟體固然是忙碌生活中最簡單有機會認識人的方式(也可能其實沒這麼忙,只是懶得參加自己興趣或平時生活之外的活動),但是交友軟體其實也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是少數那些擅長的人的舞台;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如果自己的生活已經夠充實&忙碌了,不見得有心力去適應&接受這套遊戲規則,所以變成能在上面活躍或成功的總是這麼一群人.
雙重標準也是其中一個癥結點. 有些人對於外國人的積極主動、dating的概念覺得很自然合理,但換做是台灣人這麼做就會顯得很不自然或有目的性;因此能在交友上有所進展的通常都是那些比較會控制節奏 & 營造chemistry的人,反而對於一些比較直接、沒什麼這方面概念的人,總會一直缺乏可以嘗試&表現自己的機會.
所以近期玩交友軟體&辦這個活動後的心得就是,如果有更多願意像這次活動一樣跳出自己舒適圈&態度上比較積極願意嘗試了解別人的人,一定可以媒合更多可能適合的人;但這畢竟只是一個期許,所以最終還是回歸現實交友生態的贏者全拿(少數人獲得最多嘗試機會)& 你是否願意去學習&適應這套遊戲規則的價值觀掙扎.
(其實我覺得很多人其實也不一定急著找對象,但有個人能分享生活&偶爾出去約會也滿舒服愉快的)
總之感謝各個義氣相挺的朋友啦!
相關文章:
[讀書心得/情感]《7週遇見對的人》(Calling in “The One”) by 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